自媒体的第一波热潮差不多了,从前朝元老到冒头小伙,从科技领域到吃喝玩乐,都在玩自媒体。看了太多自媒体朋友,写了几篇文章,微信一群发,就敷衍了事。尽管自在随性潇洒地不行,但总觉得,这是自媒体第一波浪潮,迎着风的猪都能飞。不少朋友在后台说,订阅了一堆的自媒体账号,现已堆集600条未读。
我估摸着,自媒体现已完成了遍及的历史使命,该进入第二波了。第二波的主题是筛选,筛选掉浑水摸鱼,一夜迸发的家伙,半年之内必应验。万里长距离跑,进入了第一个弯道。这时候,离商业化的终点线仍有很长一段距离,大家要做的是,如何把自媒体产品化,究竟,剩者为王。
或许许多人同我一样,最开始知道自媒体这个概念是源自程苓峰教师,那时候峰哥刚刚辞职全心做自媒体,并且公布了自己自媒体的收入后,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,让人着实艳羡。有了成功事例,仿效对象也纷纷出现,许多IT记者也都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,推送一些文章。渐渐的做这个事情的人多了,自媒体这个概念在职业里也就火了起来。或许许多人都很仰慕那种整天不必上班,还能有丰盛收入的生活吧。
尽管对峰哥这样的自媒体多有仰慕,可是我们也要看到红火背后程苓峰个人的积淀。仔细想想你会发现那些靠着写文章堆集粉丝的自媒体,要么是在职业里混了很久,例如峰哥、林军,要么便是自己自身便是靠写字吃饭的人,例如赵楠,他们不仅对职业有很深入的了解并且还知道许多大佬级的人物,所以内容有料。关于这种类型自媒体的可持续性我持保留态度,由于这些自媒体的经营者是在掏空之前自己积淀的内容,一开始更新频率很高,但渐渐的其更新的频率会逐步降低,趋于稳定。